12月 16, 2006

車上聽iPod之配件王解決方案

如果沒有原廠支援,要在車上聽iPod,大致有經由改車套件、藉由FM傳輸、使用錄音帶轉換匣三種方式,勸敗專家吉米丘在這一篇勸敗文中比較的十分詳細。以個人的經驗來說,也差一點點就要敗入某個近萬元改車套件,只是在下單之後,廠商告知我的車款還要加購一個四千元左右的轉換接頭,在討論區公佈還招致某“資深會員”白眼,想想還是算了。

對於像我這種不太有錢的人,最好還是選擇C/P值高一點的方案,以FM傳輸來說,大約須花費一兩千元以上,無奈台灣地下電台多,用過的兩種FM傳輸器訊號都太弱,容易“被”蓋台,有一些採用Aerielle傳輸技術的則沒用過,效果不清楚,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,我都是用夜市買的到、最便宜的錄音帶轉換匣,只要150元,音質比FM傳輸好之外,不僅真正隨插即用,還有支援iPod以外裝置的彈性。

無奈好景不常,錄音帶轉換匣基本上是消耗品,音源線或多或少會不當凹折,用久了大概就會發生接觸不良的情況,150元當然無法要求太多,前些日子又在師大夜市選購的時候看到一個更便宜的,但卻是塑膠磁頭,想起在朋友車上體驗過的那種“隔著布幕聽音樂”的感覺,最後還是花159元(含稅)買了個金屬磁頭的轉換匣,實際使用後卻發現不少驚奇。

也不知是否為太久沒使用正常轉換匣的錯覺,剛聽時就覺得音質好很多,而且音響面板上也顯示出“Cr”符號,代表自動偵測為金屬鉻帶;此外,以前的轉換匣音源線是在磁頭的斜角側一邊突出,若是退出就會“卡帶”,必須以手指推門協助退出,這個轉換匣的音源線具有溝槽設計,不但不會卡,還可以依需求將音源線收納在溝槽內,任意更換音源線的出口方向;音源線線材只有細細源圓的一條且材質較軟,似乎比以前左右音源各一條且較硬的材質更耐用;最後是運轉的噪音極小,相對於以前“惱人的嘎拉嘎拉轉輪聲音”,已經不會干擾音樂;唯一令人有點小意見的是明顯用來搭配iPod的白色,好像告訴車外的人此地無銀…

這個錄音帶轉換匣是旺德電通的產品,屬於【配件王】(PJW)系列配件之一,名字雖然俗,卻有著種種貼心的小創新,絕對超越了一般人對於美金5美元以下產品的期望,只差沒有比山丘上次介紹的小產品便宜而已。

12月 14, 2006

Podcast對ECT來說太難了嗎?

[update] 留言處有自稱ECTimes記者(沒有連結)的回應,相當客氣地說明“會更加督促敝團隊,盡力維持文章品質。”其實國內的確需要相關的專業媒體,在此祝福他們能成為真正專業的優質媒體!


雖然最近較忙,閱讀時間減少,然而內容不用思考,瞄一眼即可了解的還是會加減看。早上收到最新一期的電子商務時報,其中有一篇名為〈改變收聽行為的Podcast漸成趨勢〉,不看還好,一看暈倒。

記者郭雅琳在文中指出:

…目前國內Podcast亦尚未成為網路使用者的應用主流,主要原因在於Podcast的節目內容還是以英語為主,許多Podcast的接收設備都還未能支援中文,因此中文的Podcast節目並無法透過RSS方式傳輸,使用者必須到Podcast的網站下載而無法自行訂閱,而國內線上音樂的版權議題尚未獲得合適的解決,也可能造成Podcast發布者的顧慮,使得Podcast的使用仍不夠普及…

我的天!號稱專業的電子商務時報(Electronic Commerce Times, ECT),竟然會“分析”出這些讓人無法恭維的原因,就算記者群是學生,也是接受教授指導,也要有人審稿吧?

首先,Podcast在美國都尚未成為應用主流了,更何況是台灣,總不會美國沒成為應用主流的原因也是“節目內容還是以英語為主”?在數位內容與網路服務領域,英語內容絕對多過其他任何語言,但是否少到會影響採用比例才是分析的重點。以現況來說,中時電子報News98ICRT等主要媒體都已經開始採用Podcast,更不要說為數龐大的部落客在部落格上所放置的Podcast(例見這裡),記者所言可說是以管窺天。

再者,何謂“許多接收設備都還未能支援中文”?一來設備是播放Podcast不是接收;二來能播放的設備(數位播放器、個人電腦等)只要支援中文,必然也支援顯示Podcast的中文訊息,在數位播放器幾乎都支援中文顯示的今日(更不用說個人電腦),真不知這“許多”未能支援的設備所指為何?更何況檔案能否播放才是重點,與訊息顯示關係不大,否則在ID3標籤還未成熟前,MP3檔案也不會快速普及。

最離譜的莫過於“中文的Podcast節目並無法透過RSS方式傳輸,使用者必須到Podcast的網站下載而無法自行訂閱”這段,其無知的程度真教人歎為觀止,大概是連部落格的RSS訂閱都沒用過,若照記者所言,任何中文部落格也將落入因“無法訂閱”而無法普及的邏輯之中。更何況一般人對RSS訂閱較陌生,直接光臨網站還比較直覺,能否RSS訂閱絕非影響普及程度的重點。

最後,關於“國內線上音樂的版權議題尚未獲得合適的解決”這點:首先,避免與製版權混淆,版權一詞應改為著作權為當;再者,Podcast較不會以侵權方式推出,以部落格或Podcast彙整網站而言,多半是網站、媒體、或使用者自製內容,要以侵權方式交換檔案,使用P2P軟體將會更方便、更匿名;若是僅於內容中出現受保護著作片段,仍有合理使用的空間,法律爭議比起P2P來說要小上許多。

重新細看一遍,報導竟還出現“Podcoast…可以讓使用者預先將廣播節目錄下來”?!這會兒,Podcast竟又成為類似Tivo的“裝置”!實在令人啼笑皆非。報導的前提(如標題)更斷章取義了Pew Internet &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資料,實際的調查結果是:

Some 12% of internet users say they have downloaded a podcast so they can listen to it or view it at a later time. However, few internet users are downloading podcasts with great frequency; just 1% report downloading a podcast on a typical day.

所以真正的active users,在美國可能都還在創新者到早期採用者之間(考量調查誤差率),沒想到這就是記者口中的漸成趨勢,同事山丘最近發表的一篇[觀點] 高度善用網路者,談得就是善用網路者的特徵「手到」、「眼到」、及「口到」,ECT的這個記者充其量只做到了空口說瞎話而已,而且ECT網站討論區目前還是連結失效,嘖…

忙的時候情緒不太好,還是不要看水準低劣的報導為妙。

12月 03, 2006

BenQ的musiQ廣告是怎樣?

[update] BenQ中國已經刊登致歉声明,也希望經過了這次事件,他們能在品牌之路上,體認化危機為轉機的重要性。

[update] 據稱musiQ設計團隊已對本事件進行修正與處理。當初購買圖檔時並不知情,對於其造成的誤會,深感抱歉!


想像一下一個hip hop歌手,站在天安門或是南京大屠殺背景前面,屌屌地聽著Zune或把玩iPod,難道你會覺得好酷或so what?

BenQ新出的音樂播放器musiQ,最近被網友認出是用了9/11的世貿殘骸畫面拼湊出背景(見engadget)。圖中五月天的主唱阿信擺出拍宣傳照的酷樣,一幅蠻不在乎的樣子聽著musiQ,搭配的簡中文案是「即使世界毁灭,我也相信音乐」,英文版文案則是"I belive, music makes hope"。

BenQ是台灣致力於建立品牌的廠商之一,喊出的口號明明就是享受快樂科技(Bringing Enjoyment and Quality to life),怎麼到了這個campaign變成北斗の拳那種劫後餘生的樣子?完全看不出快樂在哪裡。品牌形象不具一致性,長期經營積累(而且很難得到)的品牌資產也將被破壞。「西門子事件」還沒被忘記,這個「驚世駭俗」的創意,恐怕又要考驗BenQ的危機處理。

好吧!先退一萬步假設聽musiQ還是很愉悅好了,這就又落入觸怒北美網友的爭議之中。瀏覽了所有報導的留言,儘管少數人有其他意見,絕大部份的網友的情緒是不悅的,相對於News Corp.高爭議性的辛普森出書計畫(已經宣布取消),BenQ的ad campaign更應避免觸怒潛在使用者,也別害了無辜的阿信(被取笑為Asian Michael Jackson)。

世貿圖片當然不是禁忌,問題用在不同地方就會天差地,BenQ的品牌還有帶領台灣走出去的意義,現在卻被說成台灣人的failure(要體諒他們真的很氣)。而英文文案的"I belive"(對照中文文案應為I believe),更暴露了BenQ廣告文案的鬆散管理(不符合雙關的習慣用法,實在沒辦法硬凹成I Be Live),被嘲笑不是沒有道理。

希望這只是中國BenQ的一個意外,否則不怕品牌毀滅儘管繼續搞。